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凸显。为了回应农村老年人在健康、文化、社交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国家及地方在制定乡村振兴和养老服务政策时,逐步引入“适老化”“健身化”理念。多个省份在出台建设“养老友好型社区(村)”政策文件中,要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共空间时,统筹考虑老年人健身和活动需求,鼓励设置简易健身器材、舞蹈活动区域,支持开展农村广场舞、太极拳、柔力球等适合中老年人的体育活动。
在政策引导下,农村的“银发健身圈”正在形成。一些乡镇政府将广场舞比赛、农民运动会与重阳节、敬老月活动相结合,通过财政资金和社会赞助,定期举办“村级老年文体节”。金融机构、医疗机构、文旅企业等共同参与,既提供组织保障,又提供服务支持。例如,在比赛现场设置健康检测点,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和血糖;在活动间隙安排医生讲解慢病管理知识;银行则趁机为有需要的老人办理养老金账户、社保卡激活和养老理财咨询。这样的综合服务场景,让原本单一的政策落实变成了多部门协同为农村老年人“办实事”的综合平台。
展望未来,养老友好型农村政策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参与性。一方面,政策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形成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式的活动搞完就停,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5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