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大冶的经验扩散到更多资源型城市,首先要提炼“政策模板”。模板一:准入与安全。明确“岩洞储氢”的地质适配条件、硐室尺寸、管线长度与气密监测的最低标准,承认“洞体+球罐”的混合场景,形成从选址勘察到运行监测的全流程清单。大冶利用挖空的废弃矿山、长约30米直径5米的硐室、近百米输送管道、公交几分钟加满的补能效率,可以作为工程参数的参考区间。
模板二:财政与金融。对“一体化”项目给予“建设期贴息+运营期阶梯电价+碳资产入表”的组合工具,避免资金链“前紧后松”。34.37亿元的全链条投入之所以稳健,在于光伏、制氢、储氢、加氢的联动收益足以分摊资本成本;推广地应鼓励“公共基金+产业资本+运营分成”的结构,把公共品与经营性资产耦合在一起。
模板三:网络化布局。单站价值有限,多站协同才有规模经济。以“大冶在建3座加氢站”的做法为例,优先把站点布在“公交场站—园区物流—修复矿区”的三角形内,形成“15—30公里补能圈”;待车流稳定,再向城际节点延伸,减少初期“空站”与“排队”的两头波动。
模板四:修复与产业一体考核。把“年产绿电4亿度、年减排22.78万吨二氧化碳”等能源指标,与“坡体稳固、板下植被恢复度、尾矿库安全治理进度”等生态指标,纳入同一绩效看板;把“公交日加注车次、车均等待时长”等服务指标,纳入市政绩效。只有“三表合一”,合作者的目标函数才不会走样。
模板五:公众沟通与共同体建设。把“氢燃烧产物是水”“国内全链条运营仍在探索”的科学常识,用展陈与研学嵌入加氢站与修复公园;把平原村的口碑故事与“家门口就业”的实例做成纪录短片,稳定社会预期。技术要跑得快,叙事也要跟得上,这样的组合,才是“可复制扩散”的真正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