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就业人才回流新引擎力

2025-09-29 10:13:01     来源:城镇网     作者:     浏览次数:252

  能源转型不只是设备更迭,更是人的回归。金湖街道平原村的叙事最能说明问题:修复前“灰蒙蒙、污水横流”,葡萄黄桃“没味道”;修复后加氢站与生态园并置,“阳光玫瑰甜似蜜”“黄桃网上俏销”,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这些变化,意味着“能源设施+生态修复”组合开始释放“乡土就业”的复利,吸引青年回流,重建地方生活的自信与尊严。

  回流要可持续,需要岗位谱系。从矿山修复与光伏运维,到制氢、储氢、加氢的站务与安全,再到公交调度、园区物流、生态导览与研学讲解,整条链条可以构成“蓝领+灰领+新服务”的多元岗位池。配套上,建议建立“在地训练营”,让本地青年在三个月内完成“设备认知—安全规范—客服表达—数据上报”四项模块培训,毕业即上岗,优先向回流群体倾斜。

  人才回流还需要“生活场景”。网红民宿与咖啡店只是表层,真正能留住人的,是可负担租住、完善托育、夜间友好的公共空间与稳定的通勤。矿区更新可将废弃建筑改造成“青年站点”,一层做共享食堂与工具间,二层做培训教室与直播间,三层做宿舍与托育点,既服务产业,也服务社区。修复带来的环境改善,是承载这些功能的底气。

  制度上,可以用“岗位与股权”双轮激励。对长期在地服务的青年,发放“修复积分”,按积分兑换加氢站分红权或生态园文旅权益,让他们不仅“打工”,还“参股”;对返乡创业者,提供“副产氧利用”“代运营光伏维护”等微型特许经营权,让小体量创业与大体量工程发生耦合。

  当就业与生活的双重确定性出现,乡土的叙事就不再是“离开这里去谋生”,而是“回来这里能更好地生活”。这才是矿区城市再生最动人的部分:设备在轰鸣,山在变绿,人愿意留下来。

友情链接
重庆新闻社 人民经济网 消费周刊 华夏网 企业报道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城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0 tongcho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403961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5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