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国际原油市场迎来显著波动。截至纽约商品交易所收盘,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2美元至每桶64.52美元,涨幅达1.93%;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03美元至每桶68.47美元,涨幅1.53%。这一涨幅虽未突破年内高点,却揭示了当前能源市场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地缘政治、货币政策与产业动态交织的复杂图景。
一、地缘政治:俄乌冲突升级引爆供应担忧
本轮油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9月15日,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发动新一轮袭击,位于黑海沿岸的普里莫尔斯克原油出口终端遭无人机重创,该设施年处理能力超5000万吨,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12%。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紧急警告生产商,袭击可能导致黑海航线减产30万桶/日,这一数字接近全球日均消费量的0.3%。
更令市场不安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9月14日公开指责欧洲对俄制裁力度不足,暗示可能推动北约加强对俄能源禁运。尽管欧盟尚未出台新制裁措施,但市场已开始计价俄罗斯原油出口进一步受阻的风险。高盛集团最新报告指出,若黑海航线完全中断,全球原油库存将在90天内降至五年最低水平,推动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80美元/桶。
二、供应端收缩:美国钻机数降至疫情后新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当周,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减少2台至497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10台,降幅达18.2%。这一数据与贝克休斯公司统计的加拿大钻机数同比减少19台形成共振,预示北美原油产量增长乏力。
在页岩油主产区二叠纪盆地,多家运营商因劳动力短缺和通胀压力推迟新井投产。先锋自然资源公司CEO斯科特·谢菲尔德表示,当前钻井成本较2020年低点上涨65%,而WTI原油价格需维持在70美元/桶以上才能维持盈利。这种成本压力正传导至产量端——EIA预计美国9月原油产量将环比减少10万桶/日,至1320万桶/日。
三、需求端博弈:美联储政策悬而未决
与供应端紧张形成对比的是,需求端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中国8月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3.1%至5946万吨,显示制造业复苏对能源的支撑;另一方面,欧洲经济数据持续疲软,德国9月ZEW经济景气指数降至-44.1,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拖累柴油消费预期。
这种矛盾局面使市场将焦点转向美联储货币政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FedWatch工具显示,交易员预计9月18日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高达98%,但2025年四季度降息预期已升至65%。低利率环境通常刺激经济活动,但当前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仍维持在6.8%的高位,限制了货币政策对能源需求的传导效率。
四、市场技术面:多头资金加速涌入
从期货市场持仓看,截至9月13日,WTI原油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增加2.3万手至28.6万手,创2024年11月以来新高。布伦特原油管理基金净多头持仓亦增加1.8万手至25.1万手,显示投机资金对油价上行达成共识。
技术面上,布伦特原油突破68美元关键阻力位后,下一目标将指向70美元心理关口。若能站稳该价位,可能触发程序化交易跟风买入,形成"突破-加速"的正反馈循环。不过,RSI指标已进入超买区间,需警惕短期回调风险。
五、中国市场影响:成品油调价窗口临近
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根据现行规则,9月23日24时将开启年内第19次调价窗口。截至9月16日,本轮计价周期第5个工作日,原油变化率为-1.06%,预计下调40元/吨,尚未达到50元/吨的调价红线。
但需注意的是,若国际油价在剩余5个工作日内维持涨势,本轮调价可能由跌转涨。隆众资讯测算,若布伦特原油均价维持在68美元以上,9月23日国内汽柴油价格或上调30-50元/吨,结束"五连跌"态势。
六、未来展望:波动率或持续攀升
展望后市,油价走势将取决于三大变量:一是俄乌冲突是否蔓延至更多能源设施;二是OPEC+在10月会议上是否延长减产协议;三是美联储降息时点与幅度。高盛将2025年四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从75美元/桶上调至78美元/桶,但警告地缘政治风险溢价可能使油价在短期内突破85美元。
对于能源消费者而言,需密切关注9月18日美联储决议、9月20日EIA库存数据,以及9月25日OPEC+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在波动率放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通过期货套保锁定成本,个人投资者则需控制杠杆比例,避免追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