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城镇承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生活的双赢,是众多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鹤山,这座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城市,以交通为先导,以宜居为目标,以“南北双城”布局为支撑,多维度发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发展之路,为提升城镇承载力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交通先行,畅通发展“大动脉”
交通是城镇发展的命脉,是提升城镇承载力的基础工程。鹤山深谙此道,以省道S270改扩建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省道S270作为鹤山市核心主干道,贯穿市域南北,承担着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鹤山不仅实现了省道S270线鹤城小官田村至共和宝丰新城段建成通车,还积极实施部分路段的扩建工程,让这条主干道更加畅通无阻。
同时,鹤山并未满足于主干道的优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交通网络。城区2条断头路的打通,消除了交通瓶颈,提升了城市内部的通行效率;X549、X544等115.6公里县道“四升三”升级改造项目的推进,加强了县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新改建双马线、址大线等农村公路26.3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白改黑”83公里,让农村地区也享受到了便捷的交通服务。
交通的改善,如同为鹤山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它加速了城乡融合、同城融圈的进程,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城镇的高质量发展铺就了动态脉络。
规划引领,塑造宜居“新形象”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要实现交通的“内畅外连”,更要为群众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鹤山以规划为引领,围绕县城重点地区等5类空间,完成了古劳“云龙竞渡”综合服务中心设计等7项县城规划设计成果。这些规划结合城区的“水边、山边、路边”等重要城市界面进行深化,充分考虑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为县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在规划的指引下,鹤山实施了56个城市形象提升计划项目,结合“八大行动”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60个。从城市建筑的外观改造到公共空间的优化升级,从绿化景观的精心打造到文化设施的完善配套,鹤山的城镇面貌实现了大变样。如今的鹤山,街道整洁有序,公园绿树成荫,文化场馆设施齐全,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南北双城,构建发展“新格局”
鹤山的城镇建设呈现出“南北双城”的独特布局,为提升城镇承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支撑。
北城区以沙坪街道为核心,不断升级城市功能,加大老旧城区的更新力度。2023年以来,改造了屏苑一区丽苑新邨等16个老旧小区,让这些曾经破旧不堪的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完成碧水湾等一批社区易涝点整治,推动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建设更新,有效提升了城区人口承载能力与吸纳能力。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不断增强。
南城区则围绕共和、址山、鹤城三镇,以“一城三镇”加快打造鹤山城市副中心。其中,共和镇在全国千强镇中排名431位,在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排名上升至251名,正在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省级试点。址山镇则是鹤山第2个全国千强镇。当前,鹤山持续提高以共和镇为核心的南城区产城融合水平,加速建设南部制造新城。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南城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进一步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基础设施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感”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镇承载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鹤山多维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迭代,包括优化提升市政道路、改造老旧小区、新建改建市政供水及排水管网等。通过这些举措,城市路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城区交通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居民们出行更加便捷,不再为堵车而烦恼。
同时,供水及排水管网的新建改建,保障了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生活环境的整洁卫生。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和便民服务设施,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一位鹤山居民的话语,道出了广大市民的心声。
鹤山以交通为笔、规划为墨、南北双城为纸、基础设施更新为色,绘就了一幅提升城镇承载力的壮丽画卷。在未来的发展中,鹤山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持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让城镇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