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以来,黔南州紧扣城镇就业核心需求,将多渠道拓岗作为关键突破口,全方位发力促进城镇新增就业,以精准有力的举措筑牢就业“基本盘”,同步强化重点群体保障与企业用工支撑,为民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精准发力,多元拓岗稳就业根基
为有效破解城镇就业难题,黔南州精准锚定“单位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四类群体作为主攻方向,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促进体系。
在稳定传统就业渠道方面,黔南州全力夯实就业基础,稳定机关事业单位、规上企业等政策性岗位规模。这些岗位以其稳定性强、保障性好等特点,成为众多求职者的“安心之选”,为城镇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与此同时,黔南州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挖新兴就业空间。平台经济、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黔南州因势利导,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服务保障等措施,为灵活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有效拓宽了就业路径。
对于怀揣创业梦想的自主创业者,黔南州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他们“减负赋能”。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如同及时雨,缓解了创业者的资金压力,降低了创业风险,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这片热土上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征程,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还带动了就业增长。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黔南州依托公益性岗位进行精准兜底。通过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托底”保障,让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收入,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尊严。
数据见证,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截至6月底,黔南州城镇新增就业成绩斐然,完成3.97万人,超额完成二季度目标10.28%。更为可喜的是,就业结构更趋优化。
“单位就业”占比高达66%,成为城镇就业的绝对主力。这得益于黔南州对机关事业单位和规上企业就业岗位的稳定保障,为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稳定、优质的就业机会。
“灵活就业”占比24.69%,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和个体经营的活跃,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方式,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更好平衡,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主创业”占比9.3%,带动效应显著。创业者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还通过创办企业、开展业务等方式,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态。
“公益性岗位就业”占比0.01%,虽然占比不大,但却精准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这些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重点突破,保障特殊群体就业无忧
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黔南州针对高校毕业生和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推动就业保障工作走深走实。
针对高校毕业生,黔南州实施“拓展市场吸纳、政策岗位留住、升学入伍促进、就业见习安置、自主创业扶持”“五个一批”专项行动。通过举办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创业扶持等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推动他们实现“快就业、就好业”。许多高校毕业生在黔南州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针对脱贫人口,黔南州围绕“稳定务工规模、稳定务工收入、防止规模性返贫”目标深化攻坚。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对接等方式,帮助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目前,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45.41万人,超过年度目标2.99个百分点。脱贫人口的稳定就业,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双稳并进,企业用工与省外务工齐头并进
企业用工与省外务工“双稳”格局的持续巩固,是黔南州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企业用工方面,黔南州全力保障全州665家入库规上工业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接、开展招聘活动、组织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企业用工率。目前,规上工业企业用工率达98.97%,较去年同期提升3.97个百分点,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撑。企业的稳定生产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
在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方面,黔南州积极拓展省外就业渠道,加强与输入地的劳务协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和保障。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规模达68.7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5.18%。省外务工不仅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就业稳则民心安。黔南州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黔南州将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持续优化就业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民生幸福的底色更加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