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抚州市临川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曾是一道棘手的难题,其中城乡教师配备失衡尤为突出——农村教师富余与城区教师短缺并存,犹如交通堵塞,阻碍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面对这一困境,临川区教体系统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大胆探索,开辟出一条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新路径,为教育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撤并村小:打破资源闲置困局
油顿小学,河埠乡的一所村小,宛如时代变迁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这所曾经充满生机的学校,学生数量如退潮般逐年下降。“2000年初还有近300名学生,到2024年已不足10人。”河埠中心小学校长付福生的话语中满是感慨。然而,尽管学生寥寥无几,班级数量和教师配置却依旧未变,8名教师坚守在这片逐渐冷清的校园。在临川农村,像油顿小学这样学生不足10人的村小多达200多所,涉及教师1000余名。
这些小规模村小,如同散落在乡村的教育“孤岛”,不仅难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更成为了教师资源浪费的“绊脚石”。区教体局局长乐勤光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他坚定地表示:“必须坚决撤并这些村小,让闲置的教师资源流动起来。”于是,区教体局坚持“刚性撤并、柔性安置”原则,率先对169所学生不足10人的村小进行撤并。他们精心规划,妥善分流学生和教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进入新的学校继续学业,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合理的安置。随后,撤并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学生不足30人的村小。截至目前,全区农村村小撤并工作已圆满完成,闲置的教师资源得以充分释放,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奠定了基础。
合并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格局
“中学和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师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温泉学校校长龚伏清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近年来,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面临着学生数量锐减的困境,尤其是一些乡镇中学,在校学生甚至少于教师人数。这不仅造成了师资的严重过剩,还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减少导致教师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下滑,形成了恶性循环。
乐勤光局长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的紧迫性,他指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已刻不容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区教体局率先在学生较少的8个乡镇试点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一举措如同给农村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新组建的学校整合了中学和小学的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教学设施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教师们也能够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九年一贯制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连贯、系统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县管校聘”:激活教师流动活力
2024年,对于临川区的52名教师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这一年,全区通过“县管校聘”改革,让他们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其中42名教师进入城区学校,10名教师调配至周边农村学校。
“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是临川区为解决城乡教师结构失衡问题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个人申请、本校聘用、跨校选岗等环节,打破了教师“一校定终身”的局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这一机制就像一个灵活的枢纽,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让教师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乐勤光局长形象地比喻道。
此外,区教体局还打破中小学教师学段限制,遴选121名持有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小学教师到中学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与江西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合作,对富余学科教师进行转岗培训。203名教师通过培训成功转型为体育、美术、劳动教育、物理、化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填补了学科教学的空白。在教师补充方面,全区也下足了功夫。2024年,通过全省统招补充中小学教师86名,安置公费师范生8名、特岗服务期满教师25名、“三支一扶”服务期满教师6名,定向培养农村教师118名,引进高素质人才4名,并从农村富余教师中选调445名充实城区学校。一系列举措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全方位、多层次地优化了城乡教师配备。
如今,抚州市临川区的城乡教育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撤并村小、合并学校、推行“县管校聘”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城乡教师配备更“优”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的阳光正照耀在临川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未来,临川区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