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浪潮中,基层法治建设宛如坚固基石,支撑着国家法治大厦的巍然矗立。近日,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组织全区行政执法人员开展线下法治理论测试活动,这一举措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再次彰显了该区以考促学、以考促用,推动法治理论学习和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的坚定决心。今年以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一体推进,积极探索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压实责任链条,筑牢依法治区“顶梁柱”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治区,责任落实是关键。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全面依法治区工作会议,如同为法治建设敲响“定时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通过“述法评议+责任考核”的创新模式,该区构建起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落实”的严密工作链条。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述法,接受评议和监督,将法治建设成效与干部考核、晋升挂钩,让法治责任如影随形。这种“压力传导”机制,使得每一位干部都深刻认识到法治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硬指标”,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在这一责任的强力驱动下,全区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法治的良好局面,为依法治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依法行政,锻造法治政府“硬实力”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关键所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的多元化学习模式,为行政执法人员量身定制“法治大餐”。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让执法人员深刻理解法律精神,掌握执法要点,强化法治思维与履职能力。
同时,该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法律顾问+专家论证”双把关的措施,为重大行政决策戴上“紧箍咒”。在重大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召开研判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决策合法合规、科学民主。这种严谨的决策机制,有效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政府决策的质量和公信力,让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
融入网格治理,织密社会稳定“安全网”
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将司法行政工作巧妙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如同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一股“法治活水”。
加大对基层网格员、矛盾调解员的法治培训力度,建立充实的村级“法律明白人”队伍,让他们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先锋官”和“宣传员”。这些“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排查发现矛盾线索,依法协助化解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通过这种网格化的法治治理模式,该区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稳定防线,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创新宣传形式,营造浓厚法治“好氛围”
法治氛围的营造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平安建设宣传月”等重要节点,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宣传工作,如同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法治宣传交响乐。
积极组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通过现场咨询、案例讲解、发放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全覆盖。在机关,开展法治讲座,提高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在乡村,设立法治宣传栏,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学校,开展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在企业,举办法律培训班,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通过这些活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学法、知法、依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法者,治之端也。”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通过压实责任链条、强化依法行政、融入网格治理、创新宣传形式等一系列举措,该区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展望未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将继续以法治为引领,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绘就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法治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