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产业、村庄、治理与人才犹如四轮,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共同驱动着乡村迈向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产业兴,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源”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遵循“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四个一批”原则,全面梳理乡村帮扶产业,如同为产业发展进行一次精准的“体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每个产业量身定制发展路径,促进帮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积极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是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潜力的关键一招。通过项目带动,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资金扶持,如同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龙头企业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让乡村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强化产业风险防范,是保障产业稳健发展的“防护网”。探索建立产业项目常态化风险防控机制,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监测与预警。严格落实产业项目资产管护措施,排查消除风险隐患,确保资产良性运行、持续发挥作用,让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村庄美,绘就乡村宜居“新画卷”
村庄,是农民生活的家园,是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优化村庄布局为起点,合理规划乡村空间,让村庄建设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整治人居环境,如同为村庄进行一次“美容手术”,清除垃圾、治理污水、绿化村庄,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水平,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同等的优质服务。做强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兴村、产业富民。健全乡村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整合项目、资金、干部等各类资源向示范村建设聚力,如同汇聚各方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强化健全工作机制,围绕建设指标制定创建任务清单,夯实工作责任,确保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25年申报建设“千万工程”示范村8个,树立起乡村振兴的标杆与典范。实行网格化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推进落实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让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管、有人问。鼓励探索社会化运营,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垃圾、户厕后期管护机制,助力乡村风貌整体提升,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
治理好,筑牢乡村和谐“稳定器”
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依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党员中心户、乡贤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打造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各方力量如同网格中的节点,相互连接、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村务公开栏等方式,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及时公开村级重大事项、重要决策,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增强村民的参与感与信任感。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定期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定期开展“法律进乡村”等免费法治宣传服务活动,组织群众进行法律知识学习。目前,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解答法律咨询300多人次,印制关于乡村治理、扫黑除恶、防电信诈骗等彩页2万多张,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人才旺,注入乡村发展“新活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培养发展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和农村党员,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大农业专业人才聘用力度,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退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以及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选聘一批产业紧缺、农民急需的特聘农技员到乡村一线开展服务,并给予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津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链,建立以高校专家教授团队+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三级人才链,统筹市县突出贡献专家、拔尖人才等资源,形成职责明确、优势互补、高端引领的人才梯队。以人才链服务产业链,让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产业兴、村庄美、治理好、人才旺,四轮驱动,协同共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举措,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