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底蕴基石。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历史与现代,为临平大运河科创城带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大运河科创城以“生态+文化”新业态为引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政策引领:擘画文旅融合新蓝图
2021年,临平区印发《临平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及《临平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这一举措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全面拉开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序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岸线全长约29公里,总面积约257万平方米。根据沿线乡村特色,它被精心划分为崇贤段、塘栖段、东湖段、运河段四大主题段落,以“运河古镇、湿地田园、航运古道”为特色,将烟雨江南的意境与现代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机融合。在这里,临平运河水乡红色文化、古纤田园文化、非遗传承文化特色得以凸显,全域旅游新空间不断拓展。其中,郊野段已全线贯通,塘栖城镇核心段力争2025年6月完成。政策的科学规划与有力推动,为大运河科创城的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古老的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项目驱动: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文旅融合,项目是关键。近年来,大运河科创城一系列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
临平塘栖水上客运中心的顺利完工,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的重要成果。这一项目成功串联起大运河、塘栖、丁山湖、超山的水上游线,成为大运河客流外溢承载平台和景区水陆转换的重要枢纽。游客们可以乘坐游船,穿梭于碧波之上,欣赏沿途的美景,感受大运河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大运河(临平段)的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漫步在塘栖古镇、大运河畔,广济桥、水利通判厅遗址、乾隆御碑等历史文化古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而大运河朱炳仁艺术馆、影视直播总部基地等注入临平特色文化创意的新地标,则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现代的气息。大运河(临平段)入选全省11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运河·塘栖古镇历史风情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项目驱动下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超山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3月,临平全面吹响超山—丁山湖综保工程建设的“集结号”,以打造“2023年休闲超山、2024年健康超山、2025年底蕴超山”为导向,实施超山核心景区提升、文化展示、水上游线及水域环境整治等工程。2024年国庆节开通的临平首个观光水上游线“水韵塘栖—塘超水上游”,串联起了塘栖古镇、丁山湖旅游区和超山风景旅游区的7.8公里游线,成为杭州城北文旅的新地标。游客们可以乘船游览,欣赏十里梅花的盛景,感受超山的独特韵味。
活动赋能: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文旅融合,不仅要有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还要有精彩的活动来吸引游客、凝聚人气。
今年年初,第十七届杭州超山梅花季在临平超山风景区启幕。本次梅花季期间,景区同步举行“韵味超好逛”“年味超好味”“同趣超好玩”系列活动。以水上游线联动塘栖古镇、丁山湖、超山景区,推出围炉煮茶、自助烧烤、户外游玩、萌宠观赏、手工体验、民俗表演等综合游玩项目。这些活动将文化、旅游、娱乐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让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享受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文旅产业的进一步提档升级,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大运河科创城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文旅融合的新活力。
展望未来:续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大运河科创城将持续锚定“杭州大城北新增长极”目标定位,坚持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先。
在生态方面,进一步加强张家墩、陆家桥、塘栖古镇及ABCD岛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打造更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在文化方面,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灵魂。在产业方面,服务保障杭州平行世界文旅综合体、元通汽车国际贸易港等重大项目推进落地,谋划环超山大景区发展蓝图,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一个更高质量、更宜居、可持续的产业平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大运河科创城正以“生态+文化”双轮驱动,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大运河科创城将续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和文化高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