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交织下,确保粮食稳定供应,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重庆,这座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城市,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全力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回首过去,重庆在粮食生产的道路上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去年,面对高温伏旱等极端天气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粮食播种面积达3047.87万亩,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同比增长0.44%,创下了近16年来的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是重庆人民与自然抗争、向土地要产量的生动写照,更是重庆农业发展韧性与活力的有力证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深知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李春奎明确表示,2025年,重庆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守住、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任务目标清晰而坚定: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现有水平,不打折扣。这不仅是重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
加快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重庆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和具体的行动路径。
聚焦优势区域,探索增产新模式。渝西地区等粮油生产优势区,是重庆粮食生产的“主战场”。重庆将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探索“吨粮田”技术模式,示范促进单产提升10%以上。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实现粮食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
聚焦“稳面积”,挖掘增产新潜力。在重点区域,重庆将坚持应种尽种的原则,通过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稻田里,水稻与鱼虾和谐共生,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果园中,果林下套种蔬菜、中药材,让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种立体化的种植养殖模式,充分挖掘了土地的增产潜力,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耕种防”,筑牢丰收新防线。春耕春管,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重庆将抓好田块平整、翻耕、蓄水等基础工作,确保土地达到适宜播种的状态;在播种过程中,做到适量、适深、适墒,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田间地头到农舍庭院,从科技人员到普通农民,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粮食丰收筑牢防线。
聚焦“提单产”,凝聚攻坚新力量。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重庆将统筹农业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力量,开展“春耕服务100天”攻坚行动。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攻克单产提升的技术难题,实现粮食产量的新突破。
聚焦“抓整改”,提升农田新质效。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重庆将抓好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质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让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地之不存,将若我何?”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重庆将牢牢守住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两条红线”,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护好每一寸耕地,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重庆农业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担当。重庆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重庆力量,在新时代的粮食安全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