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采摘的尾声,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的茶山依旧弥漫着清香。曙樵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吕韶阳正盯着自动化生产线,一片片太平猴魁在传送带上舒展身姿。"今年产量比去年多出两成,但订单量翻了倍。"他的话语里透着丰收的喜悦。这个春天,江淮大地的茶园、果园、菜园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见证着安徽在"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和美乡村建设实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六安市舒城县,油茶花与茶树在山坡上交错成景,形成独特的"茶油共生"生态模式;在亳州市谯城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智能温室里,温湿度传感器精准调控着白芍的生长环境;在宿州市砀山县,数字化果园通过5G网络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梨树认养模式让城市消费者与果农建立直接连接。去年,安徽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达到100个,十大千亿级产业如十条巨龙,托举起现代农业的腾飞之势。
人居环境改善让乡村焕发新颜。在芜湖市湾沚区桃园村,曾经堆满杂物的村头荒地变身"乡愁记忆馆",老物件在设计师手中化作艺术装置;在滁州市天长市,村民们用废弃砖瓦砌成镂空围墙,既保留乡野韵味又实现垃圾资源化;在淮北市烈山区,采煤塌陷区经过生态修复,变成白鹭栖息的湿地公园。随着"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推进,安徽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94%,5G基站矗立在每个行政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乡村延伸。
城乡融合发展激活一池春水。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县城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优质医疗资源通过5G远程诊疗系统直达田间地头;在宣城市泾县,乡村公交实现"定时、定点、定线","一元公交"穿梭在古镇与新村之间;在铜陵市义安区,城乡教师轮岗制度让农村娃也能听到特级教师的课。当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差距在悄然弥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梦想。
夜幕降临,肥东县长临河镇的民宿群亮起灯火。游客们在星空下品尝着土灶煨制的鸡汤,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着庐州木雕技艺,村民自编自演的黄梅戏在古戏台唱响。这幅"产、村、人"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正是安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缩影。从茶园到车间,从村庄到景区,从传统到现代,江淮儿女正以"千万工程"为笔,在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当晨曦再次照亮徽派民居的马头墙,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又将迎来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