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江淮大地麦浪翻涌。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茶园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春茶,山间民宿飘出阵阵饭香,红色纪念馆前游客络绎不绝。这个曾经深藏大别山的贫困村,如今已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见证着安徽在"三农"领域的深耕细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涡阳县楚店镇的万亩高产示范田,农技专家正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赤霉病防治。"过去防病治虫靠经验,现在看卫星云图、用智能设备,精准度提升90%。"省植保总站负责人指着田间物联网设备介绍。安徽以科技赋能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耕地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去年,江淮粮仓以836.9亿斤的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稳居800亿斤台阶,为"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安徽粮"。
良田良种配套,良机良法融合。在凤阳县小岗村现代农业示范区,无人驾驶插秧机在北斗导航下自动作业,智慧农业云平台实时监测墒情苗情。"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的'皖垦麦22',亩产突破800公斤。"省农科院专家展示着金黄的麦穗。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安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超65%,让每寸土地都迸发出更大产能。
大湾村的蜕变,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安徽路径。依托"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99万元。"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受穷,现在端上生态饭碗致富。"村民陈泽申在自家民宿前算起增收账:茶叶年销5万元,民宿收入8万元,再加上公益岗位工资,年收入超15万元。通过"三变"改革,全省5900万亩承包地实现确权登记,510万农户拿到股权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故事在江淮大地不断上演。
守牢返贫底线,织密保障网络。在皖北某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正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农户收支情况。"我们建立防返贫监测网格20万个,对4.8万户重点人群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省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发公益岗位16.5万个,建设帮扶车间3100个,全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达20528元,位居全国第三。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的产业园让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徽正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计划到2027年建设1000个精品示范村。从江淮粮仓到和美乡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江淮儿女正用智慧和汗水,在广袤田野书写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当晨曦再次洒向麦田,植保无人机又开始新一天的作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正在孕育着更加丰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