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突围与必由之路

2025-04-21 14:16:09     来源:城镇网     作者:     浏览次数:693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如同横亘在文明进程中的一道鸿沟。当工业文明以轰鸣的机器声宣告新时代的到来,农业文明却仍在传统耕作中蹒跚前行,由此形成的城乡发展落差,成为各国现代化必须跨越的普遍难题。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既承载着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使命,更面临着独特的转型挑战。

  二元结构的全球共性与中国特性

  按照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是必经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至两部门边际生产率趋同,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理论框架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变的普遍规律,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双重二元性":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二元,更叠加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性分割。

  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三亿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尴尬境地:他们在城市贡献着劳动,却难以平等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他们在农村保留着土地,却因身份壁垒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这种"候鸟式"迁徙不仅造成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错配,更导致农村"空心化"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城乡差距: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蓝图,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刺眼。2.34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折射出发展不平衡的深层症结。当城市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疾驰时,部分农村地区仍困于产业链低端;当都市商圈灯火辉煌时,偏远乡村的物流网络尚未通达。这种发展落差不仅制约内需释放,更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突出矛盾。

  融合突围: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城乡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既是理论清醒,更是实践自觉。实现城乡融合,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突破路径:

  制度破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让农民进城有底气、留守有依靠;

  要素激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使土地、资本、人才在城乡间自由配置;

  产业协同: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城市创新+乡村资源"的产业链闭环,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表明,当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栖息地,当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城乡融合就会从愿景变为现实。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空间连接,而是发展机会、生活质量、权利保障的全方位均等化。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上,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文明形态的转型升级。唯有打破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的生机。

友情链接
重庆新闻社 人民经济网 消费周刊 华夏网 企业报道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城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0 tongcho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403961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5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